市人大十七届一次会议《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的建议》(第0575号)的答复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26       来源: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尊敬的张溪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的建议收悉,现将相关政策及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近几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人才新政24条”和“补充9条”以及配套细则,形成了“24+9+N”的人才政策体系。2021年,又适时升级到人才新政3.0版。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精准支持,进一步完善了我市人才政策体系,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不断助力企业发展。

一、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

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委组织部牵头,对我市人才政策开设专栏宣传,深入高校、企业宣传我市人才新政,落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任务要求,对我市人才政策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一是走访企业开展调研座谈。今年2月,市人社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先后到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两个片区进行企业座谈,与华晨宝马等10家“链主”企业、东北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两家在沈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座谈交流。围绕人才自主认定、人才引进招聘、政策内容解析、企业发展瓶颈、我市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换意见。同时对企业在人才政策、人才评价权限、高校毕业生招聘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积极回应和深入探讨。二是在驻沈高校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一图读懂、短视频等多形式,校友会、同学会、走进重点高校等多渠道宣传解读大学生留沈就业创业政策。实现留沈大学生数量每年持续增长。让更多年轻人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广泛宣传为企业和人才服务的新政策、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加强对企业和人才服务工作优秀典型的宣传,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着力建设四大工程,积极落实各类人才政策

着力建设四大工程,力求在招才、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一是建设高精尖优才集聚工程。促进顶尖人才创业项目在沈成功落地,开展“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高精尖优才奖励;持续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资助。二是建设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综合编制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为全市人才开发提供科学参考;对急需紧缺人才进行奖励。三是建设青年后备人才储备工程。针对高校毕业生,发放各类补贴、提供各类人才公寓和人才驿站。充分利用“舒心就业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精准性的人才招聘活动。四是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针对各类技能人才,给予相应补贴、资助和奖励;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评审和选拔。

三、为中小企业减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人社局继续实施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政策,上调失业保险金标准,推进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工作,稳定岗位117万个。实施新引进高技能人才购房补贴。对新引进“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高级技师在我市购买首套普通商品住房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购房补贴。建立技能人才奖励机制。每年在全市评选10名“沈阳市优秀技术能手”,给予每人1万元奖励;每年评选10名“大工匠”,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次性10万元生活补贴;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奖励;聚焦我市产业发展,依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实施大师签约带徒工程,大力支持高技能人才签约培养青年技能人才。

四、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助力人才成长取得新突破

一是优化我市人才政策。对标“兴辽英才计划”,结合我市实际完善人才政策。紧盯全市产业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新兴领域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市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给予更大人才政策倾斜。二是健全以实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树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创新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人才精神激励模式。树立“凭实绩、比实效”的导向,以“揭榜挂帅”“产学研联盟”等机制模式,加强产学研联合,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三是加强人才政策的跟踪落实。用好用足上级部门支持我市的人才政策。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