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支持保障政策的制订和管理以提升政策实效的提案》(第138号)答复报告
发布时间:2024-06-11       来源: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曾鹏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支持保障政策的制订和管理以提升政策实效的提案》收悉,现结合工作实际,答复如下:

一、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政策优化

(一)适时进行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今年3月,市人社局与沈阳日报社联合推出《“兴沈英才计划”实施效果调查问卷》,广泛收集和倾听全社会、特别是各类人才群体、用人单位的心声和意见建议。截至5月,共回收有效问卷2200余份。在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数据形成民意调查报告。问卷从人才政策分类、人才满意度、政策实施效能等维度,全面征集了人才和用人单位意见。为下一步政策调整优化,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二)进一步优化修订实施细则

针对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为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效,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对7条实施细则修订。修订后,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资助项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高层次人才部分中,对高精尖人才的个人奖励资金与科研经费资金比例进行了对调,更加侧重科研经费支持,与省“兴辽英才计划”做法一致。在高精尖人才资助项目中,对新引进、新当选的院士等A类人才,给予50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一事一议”解决首套购房。对新引进、新当选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认定为B类人才的,给予26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认定为C类人才的,给予70万元科研经费、50万元奖励、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二是突出赋予用人单位“话语权”。将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作为人才引育的重中之重。在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项目中,每年评选支持一批B类和C类人才,奖励标准与国家人才计划相应层次人才保持一致;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编制年度《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按目录引进的人才,分3年给予总计3万-30万元奖励。三是合理调整覆盖范围和政策门槛。突出对重点县域地区支持,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标准上浮10%的地区由康平县扩大至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降低了政策享受门槛条件,将“对我市高职院校、中职院校(技工院校)一年内输送到企业可获得奖励”的条件拟由“应届毕业生100人以上”降低至“50人以上”。四是科学优化管理考核体制。优化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办法,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必要制度优化,便于更加科学地进行管理、考核和评估;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将高职院校、中职院校(技工院校)纳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补贴享受范围,申报专业应对照人社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和教育部《国家职业院校专业目录》进行设置。

(三)建立线上线下人才服务体系

坚持“人才所需、服务所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沈阳市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为政策兑现提供申报、受理、办理、反馈、评价全流程信息化支撑,推动我市人才服务实现“一网通办”。进一步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不断拓宽服务事项、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利用各类媒体、融媒体客户端、云平台等渠道,不断提高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知晓度,通过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系统点对点推送政策,不断提高政策覆盖范围。今年初,发布全新“沈阳人才”APP。“沈阳人才”APP开展沈阳人才服务的重要载体,以人才需求为基础,为政策兑现提供查询、指南、申报、反馈全流程信息化支撑。软件分为首页、服务、问答、主题、我的五大目录,其中首页目录包含人才专区、服务专区、活动专区,服务目录包含热点事项、服务事项、政策查询、通知公示,问答目录包含在线助手、咨询热线、诉求提报、意见建议,主题目录包含推荐专区、主题专区、活动专区,我的目录包含我的人才卡、我的办件、我的诉求、我的建议、我的关注、我的管家、实名认证及修改密码。5月30日举行的“2024博士沈阳行”活动,报名博士多达6860名,活动提供岗位8200个。网上报名通道即通过“沈阳人才”APP“博士沈阳行”专区,为参加活动的博士提供了线上报名、岗位浏览、政策查询和求职意向调查等服务。

二、2024年人才领域重点工作方向

市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2024年版“兴沈英才计划”,突出产业发展,精准有效引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以强大的人资配置力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在攻坚之年打好招才引智攻坚战。

一是市人社局将联合经济部门推进“双招双引”活动,持续打造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博士沈阳行等人才活动品牌,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500场,开展带岗直播800场;引育高层次人才700名,培养博士后人才200名。统筹把握青年特点和就业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促进并重、需求引领与供给优化并举,就业帮扶与创业服务并行,全年吸引17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对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择优给予奖励。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等引进相应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

二是市人社局将深化“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扩大企业参与“订单班”规模,实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评价“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质效,提高上岗就业率,针对新入职和新转岗一年内员工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提高职工稳岗率,发挥各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数字基地、竞赛基地、大师工作室等作用,举办第三届“舒心传技”沈阳都市圈职业技能大赛,备战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年度新培育高技能人才3万人。

三是聚焦政策红利,多管齐下“留人才”。沈阳将全方位对接人才就学、就医、家属就业等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当好服务人才和用人单位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年计划开展各类创业活动280场,引导100家创业孵化载体提质建设,持续营造浓厚青年友好和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四是聚焦专业技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互认,将人才自主评价权由“下放”向“平移”延展,联合各行各业、专业领域规范认定标准,“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行业拿标准”。围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十大重点产业集群,持续开展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专业技术人才自主评价、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计划全年服务单位50家以上,为5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评定职称,为50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评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00人以上。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