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关于开展沈阳市博士后人才计划的提案》(第420号)的答复报告
发布时间:2024-06-12       来源: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王者超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开展沈阳市博士后人才计划的提案》收悉,现结合工作实际,答复如下:

一、对博士后的政策支持现状

(一)国家级政策。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分为A、B、C三档,资助期为两年。其中,A档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8万元;B档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8万元;C档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2万元。该政策为择优评选,仅限于流动站博士后可以申报,由流动站设站单位直接向人社部通过系统申报,无需经过省、市人社部门。目前,人社部暂时没有对工作站和基地的支持政策。

(二)辽宁省政策。1.对单位的支持政策。每个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工作站(不含基地),一次性给予15万元奖励,同一流动站或工作站不能重复申领。2.对个人的支持政策。对全球排名前200高校博士毕业生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流动站、工作站、基地均可),并留(来)辽工作人员,给予30万元奖励;对新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不含流动站)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10万元奖励。

(三)沈阳市政策。1.对单位的支持政策。2021年8月1日后每个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基地,分别给予40万元和20万元设立资助。工作站和基地每新招收1名博士后进站给予5万元补助,设立资助和补助累计最高100万元和50万元。2.对个人的支持政策。经批准备案进入工作站或基地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资助,最长资助2年;对我市企业引进或出站留企工作的博士后,分3年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目前,我市博士后政策覆盖了工作站和基地在站博士后、出站留企博士后,对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暂无支持。

从政策支持对象来看,省、市政策与国家政策互补,国家政策支持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省政策支持企业工作站和基地在站博士后,市政策支持工作站和基地在站博士后,市级政策支持范围比省级更大。

流动站博士后个人累计最高可获得106万元奖励(国家A类56万+省留辽30万+市留企20万);工作站(基地)博士后个人累计最高可获得80万元奖励(省在站10万+留辽30万+市在站20万+留企20万)。此外,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工资,由设站单位结合实际,与博士后双方确定。下一步市级层面如要将流动站博士后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一方面需要同省政策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需要市委人才办统筹研究制定。

二、加强博士后平台建设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规模培养集聚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博士后属于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范畴,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博士后工作更是具有鲜明的人社系统标签。今年,计划召开全市博士后工作会议,建立全市博士后工作联盟,提升我市博士后平台人才吸引力,拓宽各流动站和工作站(基地)合作交流渠道。不断优化博士后培养质量,鼓励10个重点产业集群的优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基地),不断扩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博士后规模,强化产学研融合,引导广大博士后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在2023年9月举行的辽宁省第一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沈阳市的博士后团队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得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优胜奖32名。沈阳获奖数占全省六成,各类奖项均列全省第一。2023年10月在山东烟台举行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日前落幕。辽宁收获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1枚及7个优胜奖,辽宁代表团获得优秀组织奖,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创历史新高。

 三、2024年人才领域重点工作方向

市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2024年版“兴沈英才计划”,突出产业发展,精准有效引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以强大的人资配置力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在攻坚之年打好招才引智攻坚战。

一是市人社局将联合经济部门推进“双招双引”活动,持续打造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博士沈阳行等人才活动品牌,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500场,开展带岗直播800场;引育高层次人才700名,培养博士后人才200名。统筹把握青年特点和就业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促进并重、需求引领与供给优化并举,就业帮扶与创业服务并行,全年吸引17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对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择优给予奖励。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等引进相应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

二是市人社局将深化“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扩大企业参与“订单班”规模,实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评价“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质效,提高上岗就业率,针对新入职和新转岗一年内员工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提高职工稳岗率,发挥各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数字基地、竞赛基地、大师工作室等作用,举办第三届“舒心传技”沈阳都市圈职业技能大赛,备战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年度新培育高技能人才3万人。

三是聚焦政策红利,多管齐下“留人才”。沈阳将全方位对接人才就学、就医、家属就业等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当好服务人才和用人单位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推进人才政策“一网通办”,实现“即申即享”“免审即享”,做到“三直一快”落实落地。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年计划开展各类创业活动280场,引导100家创业孵化载体提质建设,持续营造浓厚青年友好和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四是聚焦专业技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互认,将人才自主评价权由“下放”向“平移”延展,联合各行各业、专业领域规范认定标准,“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行业拿标准”。围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十大重点产业集群,持续开展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专业技术人才自主评价、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计划全年服务单位50家以上,为5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评定职称,为50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评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00人以上。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