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站旁,沈铁大酒店的房间内,山西姑娘聂丹丹满头大汗走进房间,凉爽的空调风很快抚平了室外的燥热。“不白折腾,签了!”这位山西姑娘此次沈阳行,是为了敲定一家软件公司的测试工程师职位。“多亏同事提醒我,‘刚毕业可以免费住人才驿站十五天’。”她声音轻快,带着初来者的雀跃与一份找到落脚点的安心。
十余天的岗前培训后,聂丹丹便要启程奔赴北京的项目一线。人才驿站成了她上岗前最从容的港湾,让她能心无旁骛地整装待发。“就这十来天,住酒店太贵,租房子麻烦。这里离公司步行就十来分钟,很方便。”聂丹丹指了指窗外不远处的大楼,那是公司办公地点,初来乍到时的焦虑已变成了此刻的踏实。
“为何选择在沈阳扎根?”聂丹丹的眼中漾起笑意。“在辽宁科技大学度过的这些年,辽宁早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求学时光,适应了辽宁的风土人情,也让她对这片土地生出了深厚的归属感。“我的男友也在这里,我们即将在同一家公司并肩奋斗。”言语间满是甜蜜。事业与爱情的双重吸引,让聂丹丹跨越千里而来,并决心将未来的幸福稳稳地安放在沈阳。
求职之路的荆棘,常常无形却刺人。同屋的辽阳姑娘王萍一上午没有出门,电脑屏幕几乎从没暗过,几大招聘网站的页面反复刷新。“会计助理岗……经验不限……”她低声念着刚刷出的条目,眉头却紧锁。今年从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的她,已在线上线下求职好几个月。面试邀约一个接着一个,然而每一次精心准备的奔赴,最终都像投入深潭的石子。“不想离家太远,沈阳招聘的单位多,我还得多投一些简历。”
人才驿站这十五日的免费栖身之所,对于王萍而言,远不止一张床铺,成了她经济压力下喘息的空间,支撑着女孩“再找再面”的倔强。“萍萍,别太着急,”聂丹丹声音温和,“我懂这滋味,我面试了一二三四五,五家才定下来呢。试试转换下思路,人才驿站小程序上会发布面向大学生的专场招聘会,你留意过吗?招聘会上有专业的机构坐镇,能免费帮忙把简历打磨得更亮眼。去看看,说不定会柳暗花明。”两个女孩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求职的经历。
采访的交谈被走廊里一阵脚步声打断。陈隋舟,一位来自陕西咸阳、毕业于宁夏理工学院的小伙,闯入了驿站安静的空间。刚一卸下行囊,他便带着特有的爽朗开了腔:“我跑了大半个中国,现在圈定沈阳,东北浓浓的人情味让我很向往。”起初,我们只当是年轻人初来乍到的客套,但随着他眉飞色舞的讲述,那份真诚扑面而来。
他回忆起在南方工作时的一个雨夜。被单位主管痛批后,身心俱疲的他蜷缩在路边的屋檐下。一位带着浓重沈阳口音的大妈将他拽进自家面馆。“小伙子快进来,这大雨浇的!多大点事儿啊,先整碗面垫吧垫吧!” 一碗朴实却滚烫的面条,几片塞到碗里的红肠,瞬间驱散了积攒一晚的委屈。“大妈那几句磕唠的,感觉像是回到了家里。”一来二去,这家开在温州的沈阳面馆成了陈隋舟他乡生活的港湾。还有几次沈阳籍前同事们不期而遇、毫无功利的关怀,都汇成了他对沈阳的城市印象。“待人那份实诚劲儿,让人心里贼踏实”。“我已经锁定了几个岗位,有的跟之前的项目管理工作性质类似,可我更想在我的专业金融领域试一试。”
两个层楼、四十个房间的沈阳人才驿站(沈铁大酒店站点),在这个夏天几乎天天满员。临近傍晚,年轻人们陆续回来,驿站也热闹起来。十五天的免费期,是沈阳递给追梦者的第一张名片。作为落实“兴沈英才计划”的关键举措,沈阳人才驿站自2018年4月设立,两处站点共160个床位,已累计接待近3万人次。这里不仅提供三星级标准的免费住宿,更整合了就业指导、信息发布、城市融入等服务,让年轻的心在驿站暂歇,让远方的梦在沈阳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