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沈阳将把握发展主动权、创造发展新拐点,围绕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实现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等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意味着在疫情趋于常态化稳定防控以及城市加速建设的大环境下,我市市场招聘需求量以及社会求职者的数量都将持续提升。
一、 第一产业
2022年,沈阳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坚决整治“大棚房”违法占地问题,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因此,第一产业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一产业的用工需求量将会呈上升趋势,但随着种植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将会引起生产力的提升,又会有少部分原有劳动力被替代而出,因而总体上升幅度不会过大。
二、第二产业
2022年沈阳将聚焦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围绕“5+3+7+5”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大幅提高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力争制造业突破万亿规模。改造升级“老字号”,建设国内先进的汽车整车生产体系和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重塑机床制造产业领先地位,研发生产新一代通用机械装备产品,发展一批新兴重矿装备,推动电力装备应用突破。深度开发“原字号”,推进冶金建材产业特色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精细加工延伸,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全链条增值水平。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大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先进制程整机装备和零部件研发,构建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加快航空产业基础设施和整机能力发展,促进生物医药新产品研发转化,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及健康养老装备,壮大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布局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坚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业赋能增效,深化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硬件生产和平台建设应用,构建5G基础设施及应用体系,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终端制造业和智能传感器产业多元化发展。
各类项目的实施将会提供新一批的就业岗位,但随着产业技术的创新升级、工艺设备的智能化和高端化,生产效能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原有的部分生产力将会被淘汰,因此第二产业的总体需求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市场求职人员的操作能力及技能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第三产业
2022年我市将促进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提升会展业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构建完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产业链金融。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促进生活***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转变。发展服务型经济,推动商贸流通业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展“夜经济”,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线上医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发展流量型经济,健全运营操作平台,提升流量资源汇聚和辐射能力。发展总部型经济,推动领军企业设立区域综合性总部、职能型总部机构,培育形成一批总部楼宇。
在以上措施基础上,我市还将针对各重点行业推出专项措施。这些措施将进一步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带来机会,所以预测2022年以下行业人员供求占比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我市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加强养老服务智能化管理,打造品质养老品牌。优化居家养老,扩大社区养老,做强机构养老,支持专业化机构运营家庭养老床位,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构建互助性养老服务网络,满足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医疗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加快壮大养老产业,挖掘“银发经济”潜力。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随着5G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建设是大势所趋,这有赖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稳定运行“互联网+”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市将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应用规模,筹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创新展示中心。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统筹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物联网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加快形成区域***能力,促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深化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广应用。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强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加速推进“一码通城”。提升数字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覆盖面。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我市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力争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3万家。强化源头培育,深化“双创+”模式创新,优化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提升孵化载体质量。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平台化转型,鼓励“专精特新”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参与国家科技研发重大项目。以下行业人员供求占比应该与去年同期持平。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百馆之城”和“书香沈阳”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普惠化推进文化下乡服务。培育“文化+”新业态,做强设计服务、信息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进棋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完善拓展中街、太原街等特色商业街区***能,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抓好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和体育产业消费试点,办好系列品牌赛事,实施优势体育项目振兴发展行动,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
金融业: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能,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依法依规惩戒失信行为,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塑造公正公平安全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金融业将更加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