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22年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30       来源: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供求总体情况

三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需求人数环比有所下降,求职人数环比有所上升。我市用人单位通过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64856个,同比减少6348个,降幅为8.92%;环比减少3295个,环比下降4.83%;进入市场的求职者有51428人,同比减少665个,降幅为1.28%,环比增加6849个,环比增长15.36%;求人倍率为1.26,同比下降7.95%,环比下降17.51%。具体情况见表1。

二、不同分组的供求情况

(一)第一产业民生刚需;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本季度,第一产业人员需求占比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占比为3.08%;第二产业占比为21.06%;第三产业占比为75.86%,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人员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第三产业仍将保持较高占比。具体情况见表2。

(二)就业形势更趋复杂,各行业反应出的需求变化各有不同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行业所反应出的情况变化也各有不同,其中所占比重变化相对明显的有如下行业:

在市场主体稳步发展的形势下,批发和零售业需求量有所提升,人员需求所占比重从同比的11.70%上升到11.75%,增加0.05个百分点;教育行业人员需求有所下降,所占比重从2.26下降至2.25,人员降幅为9.31%。具体情况见表3。

(三)整体企业性质变化有所放缓,私营企业一枝独秀

从用人单位看,用工的绝对主体还是内资企业。其中私营企业用工需求占需求总量的46.87%,同比需求人数略有下降。国有企业用工需求占比为0.93%,同比需求人数略有下降;个体经营企业用工需求占比为10.15%,比重同比略有上升。具体情况见表4。

(四)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运输操作人员受到市场青睐

从需求状况看,除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外,所占比重最高的两个职业类别依然是生产运输操作工所占比重为19.22%;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需求所占比重为11.61%。

从求职情况来看,选择商业和服务业的求职者依然占据较大比重,达到45.63%,同比减少0.01个百分点。生产运输操作工所占比重为17.40%;而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为11.33%。具体情况见表5。

(五)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与求职者期望的热门职业之间的矛盾(具体情况见表6、表7)

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于求职的二十大职业中,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营销员、车工、保洁员。

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小于求职的二十大职业中,缺口排名前三的职业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收银员、会计专业人员。


(六)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情况

新成长失业青年所占比重为41.21%,同比比重持平,其中应届毕业生所占比重为35.78%。一方面说明就业难问题依旧;另一方面年轻人的社会压力比较大,就业欲望相对更强一些。

外埠人员所占比重为13.81%,同比比重略有下降。具体情况见表8。

(七)男女求职比例基本均衡,求职动机相近

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来看,男性求职者比例略高于女性,男性占到50.24%;女性占49.76%,整体来说,男性与女性的求职动机近乎相同。具体情况见表9。

(八)用人单位要求和求职者年龄的结构性矛盾明显

需求情况方面,93.14%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年龄都有要求。计算机等新兴行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人工智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推动下工业企业的设备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所以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用人单位年龄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25-34岁龄段人员需求所占比重最高,同比有所上升。

求职情况方面,25-34岁龄段人员所占比重增加0.05个百分点,45岁以上年龄段人员所占比重持平。具体情况见表10。

(九)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情况

需求情况方面,本季度有97.52%的需求岗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用人单位对职高、技校、中专求职者的需求占比达到14.30%,说明实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总体来看,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的要求要低于求职者的平均文化水平,这也是结构性矛盾之一。具体情况见表11。

(十)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加大,结构性矛盾加剧

从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的要求来看,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81.32%(大部分企业用人一般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从求职者来看,有52.14%的求职者具备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和不同程度的技术等级。这与用人单位81.32%的需求比例明显矛盾,这也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的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有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的岗位空缺求人倍率均大于1.30,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大于求职的局面依旧。其中高级技师、高级技能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5.85、3.34,而技师和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达到3.10和3.00,说明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口。具体情况见表12。


2022年四季度沈阳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预测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沈阳将把握发展主动权、创造发展新拐点,围绕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实现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等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意味着在疫情趋于常态化稳定防控以及城市加速建设的大环境下,我市市场招聘需求量以及社会求职者的数量都将持续提升。

一、 第一产业

2022年,沈阳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坚决整治“大棚房”违法占地问题,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因此,第一产业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一产业的用工需求量将会呈上升趋势,但随着种植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将会引起生产力的提升,又会有少部分原有劳动力被替代而出,因而总体变化幅度不会过大。

二、第二产业

2022年沈阳将聚焦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围绕“5+3+7+5”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大幅提高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力争制造业突破万亿规模。改造升级“老字号”,建设国内先进的汽车整车生产体系和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重塑机床制造产业领先地位,研发生产新一代通用机械装备产品,发展一批新兴重矿装备,推动电力装备应用突破。深度开发“原字号”,推进冶金建材产业特色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精细加工延伸,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全链条增值水平。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大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先进制程整机装备和零部件研发,构建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加快航空产业基础设施和整机能力发展,促进生物医药新产品研发转化,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及健康养老装备,壮大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布局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坚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业赋能增效,深化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硬件生产和平台建设应用,构建5G基础设施及应用体系,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终端制造业和智能传感器产业多元化发展。

各类项目的实施将会提供新一批的就业岗位,但随着产业技术的创新升级、工艺设备的智能化和高端化,生产效能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原有的部分生产力将会被淘汰,因此第二产业的总体需求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市场求职人员的操作能力及技能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第三产业

2022年我市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提升会展业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构建完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产业链金融。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转变。发展服务型经济,推动商贸流通业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展“夜经济”,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线上医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发展流量型经济,健全运营操作平台,提升流量资源汇聚和辐射能力。发展总部型经济,推动领军企业设立区域综合性总部、职能型总部机构,培育形成一批总部楼宇。

在以上措施基础上,我市还将针对各重点行业推出专项措施。这些措施将进一步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带来机会,所以预测2022年以下行业人员供求占比可能会有所提高。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我市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加强养老服务智能化管理,打造品质养老品牌。优化居家养老,扩大社区养老,做强机构养老,支持专业化机构运营家庭养老床位,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构建互助性养老服务网络,满足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医疗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加快壮大养老产业,挖掘“银发经济”潜力。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随着5G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建设是大势所趋,这有赖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稳定运行“互联网+”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市将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应用规模,筹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创新展示中心。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统筹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物联网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加快形成区域性服务能力,促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深化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广应用。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强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加速推进“一码通城”。提升数字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覆盖面。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我市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力争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3万家。强化源头培育,深化“双创+”模式创新,优化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提升孵化载体质量。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平台化转型,鼓励“专精特新”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参与国家科技研发重大项目。以下行业人员供求占比应该与去年同期持平。

金融业: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依法依规惩戒失信行为,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塑造公正公平安全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金融业将更加稳定发展。


沈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市场部

2022年9月26日